索尼t900相机使用教程

admin2023-04-25电脑技术浏览:185

图/文:joyous周游

导语

我是风光摄影师周游,2009年接触风光摄影,掐指算来到现在也有十个年,也恰逢图虫十周年生日,十年之前,还是真对不起父母给我起的名字“周游”。2008年7月,研究生毕业工作之前(暴露了大叔的年龄了),基本是个没出过“省”的男孩,基本哪也没去过,主要也是没钱,也不好意思花父母的钱出去旅游,更别说奢望的买一台相机去玩摄影。

T900也记录了十年前的青葱岁月

研究生毕业后,在上海找到了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外企工作,而且公司待遇也不错,一年组织一次员工旅游,一次到外地体检(顺便旅游),而且对于新人也有十天年假,这样一年至少有三次旅游的机会,于是我就用自己的第一份工资买了人生第一台卡片数码相机Sony T900来记录旅行。

海南亚龙湾,当时我觉得我拍的好美啊!

虽然那时候也有5D2这种单反,但是对于刚毕业,在上海独自打拼的还是生活中的奢侈品。虽然是大上海,以当时中国的GDP水平买个5D2这种2W 的单反也是奢饰品。当时的上海背着2W LV包包的倒是很多,背着单反的还是不多,除非靠这个吃饭,而且当时会摄影的都还挺赚钱,毕竟会的人就不多。而这个年代的5D2也确实是一代神机,同年代的尼康D700旗舰机也只有1200W像素,5D2当时就2100W像素了。

刚买单反什么题材都拍,妹子还是不错,但我拍的渣,打扰了!

当年的5D2到底有多受欢迎呢?当时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,公司有位男同事拿了一台5D2,大光圈背景虚化效果确实感人,不是卡片机能比的,全公司的美女都围着他求拍照,当时会一门拍照的手艺确实还是挺吸引女生的,即便现在也是如此。在那个单反相机都很稀缺的年代,这门手艺显得尤为稀缺。可能这也是我当时心灵深处埋下的一颗要买单反的种子。

//

2009年

//

初尝摄影

出差顺道去了德天瀑布 T900拍摄

去了不少地方旅行也用卡片机拍摄不少旅游片,当时也并不懂什么摄影,也就是停留在拍照记录的水平上。对于拍照也是胡乱拍,见什么拍摄么,没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。2009年图虫创立伊始,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有这样的图片社区,可以提供给广大网友交流。在QQ横行的年代,我的照片都存在QQ里和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交流,也正是因为QQ空间,当年我拍的那些渣片和黑历史才得以保存至今。

//

2010年

//

辞职去西藏

青藏铁路开通也没几年,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,那时候辞职去西藏可真的是件挺牛逼的事。于是辞职买了一张从上海到拉萨的火车票,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西藏之旅,也种下了户外风光摄影的萌芽。跟我一起去西藏的朋友买了一台佳能500D套机,相比之下我的T900就有些捉襟见肘了。由于她是女生,相机也是刚买,用不太明白,所以基本上全程是我用朋友的单反拍照。

珠峰大本营

到了西藏,珠峰肯定要去的,在我心目中珠峰做为世界最高峰,就是梦想般的存在,于是在拉萨我和我朋友临时租了一辆车,拼到另外一对夫妇分摊费用开往了珠峰。记得珠峰大本营的那晚,很冷,我用的还不是智能手机,那个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,一个绿屏的国产手机,直接冻得早上不能开机,只记得那天晚上我们离星星很近,看了一晚上星星,对于当时没有任何户外旅行阅历的我来说,那里的星空真的震撼,就像初恋般还能浮现在你的脑海里。但是当时并不懂怎么拍摄星空,研究了半天,在黑夜里也不能对星空对焦,也就什么也没拍下来。

2010年我拍摄的西藏美景,我觉得超好!

早上我们四人去看珠峰的日出,看完总觉得不过瘾,同行的大哥说,三年前我来过珠峰,到过二号营,上面的星星更大,我带你们去啊。当时我没接触过什么户外的我,真的是无知者无畏,我说好啊。当时我穿的都不是户外登山鞋,就是一双匡威帆布鞋,我们从谷地绕过边防哨所,偷偷摸摸的往珠峰二号营地山爬去。走出去没2公里,就被边防战士发现,战士真的是训练有素,在这么高的海拔一路跑步就把我们给追上,逮回了哨所扣押起来盘问,以为我们是间谍,从这里翻出国界线。

法师蓝,棒棒哒!自我感觉良好系列!

和边防战士的攀谈中,聊起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,在珠峰这里驻守,明显比其他地方更加的艰苦,高海拔,严寒,而且没什么娱乐项目,当年这里手机连信号都没有,手机变砖头。他们说:“在这里眼泪都快熬干了。”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。有军人情结的我,真的想做一名部队的记者,记录边防战士的守护祖国的点点滴滴。也庆幸被战士们逮回来了,当时对6500米海拔的珠峰二号营地也没什么概念,想想就当时那套装备和补给估计我们都的死到路上。多年后,已经成为户外老驴的我,也深深的怀疑,那位大哥真的到过二号营地么?但这次开启了单反的旅行元年,从此也中了风光摄影的毒。

//

2011年

//

新疆喀纳斯东西环线徒步

喀纳斯卧龙湾

旅行是毒药,一旦吃下,就要一直奔波于寻找解药的路上。有了西藏之旅的经验,祖国那么大,新疆我还没去过,白哈巴有西部第一村之称,喀纳斯湖的水怪也增添了北疆的神秘感。于是就在8264户外网站AA约伴,约了两位素不相识的驴友,开始了喀纳斯东西环线徒步之旅,这次有了西藏的经验,给自己置备了不少户外装备,当然我还是依旧没有自己的单反,去这么美的地方不用单反记录下怎么可以,于是就找朋友借了一台佳能450D记录这一路的美景,记得进山的第一天就下了雪,我们三个人在野外生起了篝火取暖。这次旅行可以说是户外旅行徒步的元年,原来户外徒步才能深度体验这一路的美景。

//

2012年

//

器材入坑

5D3 24-105 拍摄于额济纳

2012年,佳能5D3发布上市,之前一直喜欢单反的我,到了2012年终于有了点闲钱,终于可以拥有一台自己的单反了。因为当年众美女求小哥哥5D2拍照的场景记忆犹新,加上这些年借来的单反也都是佳能品牌,也用习惯了,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佳能的5D3,当时资金并不充足买了套机,搭配的24-105,因为自己喜欢拍风光又买了只副厂的Sigma 12-24 hsm二代。从此掉进了摄影器材的大坑。

5D3 Sigma 12-24 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

好器材有了,必定选择一条人迹罕至的绝美路线拍摄,巴丹吉林沙漠被誉为上帝的曲线最美沙漠,这次我规划了一条沙漠徒步五湖连穿的路线,继续我的户外风光解毒之旅。

//

2013年

//

世界那么大,国外山峰我也想看看!

心是越玩越野,瘾也是越来越大,国内的徒步路线已经不能满足我对自然美景的追求,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国外。安娜普尔娜大环线被成为世界十大徒步路线排名第一位,这个名头已经足够吸引我,我决定背上所有的摄影器材走上一趟。这时候器材的坑也是越挖越深,佳能24-70 70-200已经配齐,加上之前的sigma12-24,而且还配了一个备机sony nex6 18-200镜头。背着这么多沉重的器材,开启了22天的安娜普尔娜大环线 poonhill ABC之旅,全程重装,我也感叹年轻时候的自己体力真好,背得动这么多器材和日常生活补给。

这一路的路途故事和美景我就用相机深刻的记录下来,并且回国之后写了一篇非常长篇的游记《走进安娜普尔娜》发布在马蜂窝上,这篇游记,这篇游记成为马蜂窝的典藏游记,而且曾经成为安娜普尔娜这个关键字百度搜索排名第一的链接。很多旅行者都说里面的照片好漂亮,这也鼓励我把户外风光摄影好好的拍摄下去,也坚定了户外摄影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。但同时因为马蜂窝不是专业的摄影社区,我对自己的摄影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偏差。当时的我觉得自己拍的还真是不错了,沉浸在沾沾自喜当中。

完全没有越过愚昧高峰的自己

邓宁-克鲁格效应(Dunning-Kruger effect)。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,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,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,辨别错误行为。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,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,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。

//

2014年

//

知耻而后勇,重新认识风光摄影!

2014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并注册了图虫网,这时候图虫网便刷新了我对摄影的认知,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只是摄影中的一个新手,或者说之前我都没迈入风光摄影的大门,还只是在门外徘徊!那是个四光圈、半岛雪人、桑拿团、陈曦群星闪耀的年代,是这样一批巨星把“北美风”的风光技术和美学艺术带回了中国,深深吸引了我,而我只是那个年代的一粒宇宙尘埃。

这些书现在看来对我的帮助不是很大

知耻而后勇!我买来大量的摄影书籍、每天在各位大神的图博和帖子下学习,加了各种摄影QQ和微信群,还翻墙看youtube学习国外大神的后期技术,也买了很多国外风光大师的视频课程,花了不少美金。技术跟上的同时,器材也不能落后,当时痴迷于风光摄影的慢门技术,花了两万块钱买来风光滤镜,又买来尼康的14-24当时的神镜转接在5D3上用,希望拍摄出大师照片中的效果。

刚开始学习慢门拍摄的海景渣片

理想是丰满的,现实是残酷的,虽然技术努力学,器材也砸钱更新,自己拍出来的片子还是非常的渣,画质渣,色调怪,这时候我有些受打击,自己的学习也遇到了瓶颈。接下来的经历就非常传奇了,仿佛是《天龙八部》中虚竹遇到了无崖子,我拍海的时候遇到了风光大神半岛雪人,当时是他把北美亮度蒙版技术引进中国,而且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创新开发了StarsTail风光插件。在那个数码相机动态范围不高和高感画质差的年代,谁能把画质做的更好,谁拍的领先一步。半岛雪人是把北美风技术应用到大连海景拍摄的第一人。

我把我学到摄影知识,不但应用到海景拍摄,也坚持着自己的另一个爱好徒步旅行,这一年我去了人迹罕至的珠峰东坡。拍摄了不少以慢门表现手法的户外山地摄影的作品。这些作品陆续的发表在图虫网,也有不少人关注了我,不少杂志和媒体从图虫上私信我约片、约稿。珠峰东坡这一组就发表《环球人文地理》杂志,并且马卡鲁峰这张成为当期的封面。我坚定户外风光摄影这条路要走下去。

//

2015年

//

极限户外&唯后期论

2015年我将喜欢的事做到了极致,我爱巍峨冷峻的雪山,因为可以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;我爱汹涌澎湃的大海,因为可以海纳百川。执着于自然风光摄影,和户外探险,我希望不断探索新的机位和角度带给大家视觉上的享受。2015年伊始,我独自一人背着帐篷走进林海雪原深处,去寻找那份寒冷与孤独;也站在浮冰上拍摄冰海,掉进海里差点丢了小命;我站在悬崖上面朝大海无惧风雨拍过雷暴;也曾经7级大风被困大海之中,毫不动摇的拍摄定海神针;我千里追星单日海拔上升1200米,在5600米的机位拍摄过浩瀚银河,也背着单反不辞辛劳的登顶过6200米的雪山。

户外风光探险做到极致没有错,但是风光摄影后期我走到了“后期炫技”的死胡同。以为只要后期牛逼,就可以把一张照片花里胡哨的弄得看上去很牛逼,忽略了风光摄影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对话,也忽略了一张照片情感的表达,风光摄影师如果都没有亲眼见到震撼自己的场景,也很难把感情融入影像中去打动观众。

这张其实不是照片,是我0素材,CG画法画出来,自己偷摸练习《九阴真经》

我相信很多摄影爱好者跟我当时的心境差不多,觉得“我跟大师的差距就是后期”,掉入这种“唯后期论”的思维误区。我当时也曾经请教过很多知名CG画手,求教PS技巧。但是当时大神给我的回答就是:”PS只是工具,一切来源于你的脑中的光影构建和情景搭建,要说技巧,我也只用图层、蒙版、画笔。“我当时心想:“肯定是不想传授我绝世武功,敷衍回答!”时过境迁,现在我明白,大神并没有敷衍我,他说的是对的!后期只不过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表达手段而已!

//

2016年

//

折腾器材我不后悔

很快我意识到了“唯后期论”的问题,并跳出了怪圈,但又掉入了“唯器材论的深坑”。我卖掉了5D3,并灭门所有佳能镜头,换了尼康D810,又买了二手的A7R当备机,烧了不少银子。但这次换门我真的不后悔,再也不用像以前5D3那样瞎折腾后期了,原来大光比单张Raw就可以解决问题。想提醒各位影友深造风光摄影的,直接买尼康或者索尼的机身,别浪费钱走弯路了,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!当然佳能也能拍出巨片,就是后期有些折腾。

当时荷兰摄影师Max Rive的走红,也让我热衷拍摄这种体现探险精神将人物融入到美景中的照片。但是后期风格我并没有模仿Max Rive,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后期风格来后期。这个时候我已经有了自己稳定的后期风格和特色——暗调风光!我不喜欢把画面的每个部分都做得很亮,追求明度跨度,暗部又不失细节,直方图偏左,但不贴死的图片后期风格。

热门文章